我国是世界大
三坐标机床消费国和进口国,2011年,我国
三坐标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400多亿元,同比增长32.5%。但规模不等于品质,在量上持续增长的国产数控机床遇到了质的瓶颈,中高端市场份额占有不足、整体品牌形象有待提升等诸多问题,已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。
高端
三坐标机床成主要竞争点从2011年下半年起,我国通用性中小型
三坐标机床销售急转直下,市场需求迅速转向为精密性高端机床和高复合性高端机床,以效率、精度、可靠性为主要竞争点。
2011年全国金属切削机床销售额约为260亿美元,同比增长23.8%。其中国产机床销售额155亿美元,同比仅增长15%,而进口
三坐标机床销售额105亿美元,同比增长高达40%。
根据调研的情况,2012年一季度国产
三坐标机床订单同比下滑20%~30%。但是,大部分生产商表示,2012年一季度环比2011年四季度的销售情况略好,并认为今年后续季度将出现环比增长。有一定技术底蕴、产品精密度较高、产品信息化推进较好的公司对后续
三坐标市场的需求判断较为乐观,而产品升级换代不明显、精密化程度不够的企业对后市判断较为悲观。
三坐标机床行业是明显的周期滞后性产业,订单一般比其他强周期机械子行业启动晚一年左右,在房地产、工程机械等大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前,机床行业难以全面向好。但目前
三坐标机床行业开始体现中国经济转型特征,需求明显向精密、复合、高效等高端方向发展。
国产机床高端化步履蹒跚从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,国产数控
三坐标机床特别是中高端数控机床
滚珠丝杠的比例严重偏低。2011年1月至8月,我国机床行业平均产量数控化率为30.94%,同比增长2.9%,但与一些发达国家机床数控率达到70%的水平相比,差距明显。
2011年,我国金属加工
三坐标机床进口增速达40%,远高于国内金属加工机床产值的增长率26%。来自德国和日本的进口额在总量中占三分之二,推高金属加工机床进口平均单价同比上涨33.2%。受居高不下的进口压力影响,国产金属加工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6.1%,比上年降低0.8%。
这一方面说明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升级加速,用户对中高端
三坐标市场需求明显增加;另一方面反映出国产中高端产品在技术水平、产业化、适应市场能力、整体服务等诸多方面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。
因为往往当我国某一种中高端机床刚一研制成功,国外竞争对手马上便使出降价杀手锏,阻挡新产品商品化、产业化的进程,随后再推出同一产品的升级版和改进版。我国机床业要想真正实现中高端数控
三坐标机床的突破,研究创新路径、确立正向研发才是正道。
整体品牌亟须提升我国
三坐标机床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,在过去的若干年被高速增长的数字所掩盖。如今,在增速回归理性的过程中,行业深层次问题自然会浮出。几十年来,机床工具行业和企业从技术跟踪模仿到自主研发,从引进、消化、吸收再创新到集成创新,从自主创新到原始创新,我们经历了若干个创新阶段,陷入落后赶超再落后再赶超的怪圈。事实上,其症结在于我们没有认真思考、真正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企业创新的源头在哪里、创新的路径是什么?
创新的源头就是需求的终端。从技术与产业
三坐标发展的关系来看,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相应的技术研发,即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以及共性技术研究的持续开展,取决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,是否具有足够的整合能力,探求技术源头并去控制技术的演进。
而企业这种整合相关技术的意愿和能力,恰恰源于对下游用户工艺的精准理解。实时掌握用户需求及需求变化,基于为用户提供工艺解决方案的创新驱动,机床
三坐标行业和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才具有深度掘进的内驱力。
在中国经济步入调整期间,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扩张将带动铁路、风电、电力设备等方面的需求,间接拉动了相关机床行业的需求。军工、航空等行业对高精尖机床具有较为刚性的需求,目前中国高精尖
三坐标机床的落后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航空、国防事业的发展,国家势必加大投入,未来军工、航空事业的需求将对高精尖机床行业产生长久的拉动力。